驩兜:起源,正確簡譯,傳說故事,部落關係,古籍記載,史記,尚書,孟子,歷史典故,

驩兜:起源,正確簡譯,傳說故事,部落關係,古籍記載,史記,尚書,孟子,歷史典故,

驩兜

驩兜(huān dōu),又作歡兜或驩頭,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三苗族首領,傳說因為與共工、鯀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現今的崇山在湖南張家界市,當地山上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蹟。

基本介紹

中文名:驩兜別名:歡兜、驩頭國籍:中國 古代民族:苗族出生地:中原地帶職業:部族首領史籍出處:《史記.五帝本紀》

起源,正確簡譯,傳說故事,部落關係,古籍記載,史記,尚書,孟子,歷史典故,

起源驩兜,起源於中原地帶。曾加入過炎黃部落聯盟和華夏聯盟。據《世本》、《大戴禮記》。《史記》、《山海經》等古籍記載中。都稱驩頭出於黃帝系。他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老部族。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低。大多過著半遊牧、半採集和半農耕的生活。自然災害和毒蛇猛獸不斷威脅著原始人們的生存。在落後的原始生產方式的條件下。為了尋找賴以為生的食物。就不得不過著不斷遷徙的生活。也必須要有廣闊的環境。提供活動基地。詩詞言及驩兜的,有《尚書*堯典》“驩都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尚書·舜典》雲:“(舜)放驩兜於崇山”。嶺南先秦古國的研究是先秦史研究的薄弱環節。驩兜在古籍中有驩頭、丹朱、鵬吺等九名。實為中原丹朱部族與苗蠻驩兜部族融合後的我國文明初期的一個部族。他們受中原部族攻略。被放之"丹淵""崇山"而南遷。歷經河南丹水。湖南澧水、大庸。廣西崇善等地。最後沿左江、郁水東徙。"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成為嶺南先秦時期的較早古國。幾乎沒有人知道觀氏族系是黃帝後裔,除了一些大漢民族主義者觀點之外,另外其來源也鮮有記載,但是“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高陽帝)、顓頊生觀兜,觀兜生苗民,觀兜是黃帝的曾孫”,前後僅四代而已。所以說“觀兜”是黃帝的後代,根據苗語,“觀兜”是思念故鄉的意思,說的意思是“觀兜”思念北方的故鄉,因為戰敗後遷徙到南方了,當然也與其它南方的百越民族是有本質的來源區別的,(屈原的“帝高陽之苗裔”應當是此時而來到南方的)!他(觀兜)也是我們族系苗的第一代,到今約4800年左右,其揮師北上是說明他帶領其軍事集團北伐,討回故里 (舜對三苗集團否定其繼承堯位耿耿於懷,趁江淮一帶洪水泛濫的天時地利,南下犯苗,以觀兜為首的三苗集團為反抗外侵,北上至今河南平陽一帶,因人馬拉得太寬,不能集中兵力,與舜激戰二月之後,三苗兵敗,苗族向西南今湖南西部大遷徙,從此苗族無國!是由北向南遷徙的九黎後裔集團,不是南方的百越民族!),而不是說他是南方的土著!正確簡譯“驩兜”這個詞翻譯為簡體字應為“觀兜”。很多書上譯作:歡兜,這樣翻譯是錯誤的。因為,在苗族人當中,有一支為“觀”系的族系,其族源來自上古世代的“驩兜”,是他的後裔,在苗語中有幾種稱呼:代觀、果觀(果瓜)、務觀等。下分長系那系、弟系勾系(苗語中的那勾即漢語之兄弟)。那系又稱西家,因西、石諧音,所以那系中多用漢姓(從唐代開始):石,也有易、西等姓氏,大多分布在今湖南省境內,吉首,花垣、保靖、鳳凰、古丈,麻陽,另一支多在國外,如:越南,寮國,法蘭西,美國等地(石姓也是苗族人當中唯一一支屬於黃帝後裔的族群,根據湖南省鳳凰縣政府入口網站統計:今鳳凰縣有70%的人口是苗族,而苗族又是以觀兜後裔為主)。那系只所以為西家,是因為上其先祖有兩妻,在爭做正、負時沒有爭到“東廂”,而成了“西廂”(應是爭正負即東西宮)。再者苗族有傳小不傳大的習俗。驩兜傳說故事以堯為首領的部落聯盟,是由涿鹿之戰後華夏、東夷兩大集團融合而成的,是在約4500年前後,由分屬於兩大集團的一些部落建立的一個以晉西南為中心的聯盟,從其居地看,正好與南面的苗蠻集團活動區域的北境相毗鄰。堯攻驩兜丹水之戰。驩兜是三苗族中一個以修蛇為圖騰的部落的首領。堯之時,他率部族從丹水下游向上游發展,威脅堯部落的安全,傳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丹水即丹江,發源於秦嶺東南部終南山(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向東南流經河南,在湖北均縣流入漢江,是漢江的一條重要支流。丹水流域是古代通往陝西的交通要道,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丹水之戰極有可能是因為三苗勢力向這一地區擴展而引起的,考古發現也說明這一地區是華夏族與苗蠻集團交匯、爭奪的地區。如丹江邊上的河南浙川江下王崗,發現一處很大的史前遺址,有關研究認為,距今5000年前後,這裡是屬於華夏集團先民居處地,留下了豐富的仰韶文化遺存。而距今4600—4700年前,屬於苗蠻集團先民創造的屈家嶺文化曾擴展到漢水上游至秦嶺以南廣大地區,也在下王崗留下了居住遺蹟。距今4500—4300年間,這裡再次成為華夏集團(具體為龍山文化先民)活動地區。可見堯舜禹伐三苗的傳說是有根據的。丹水之戰以驩兜族的失敗而告終。驩兜部落關係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間,地球上出現了多個文明中心,他們向周邊擴展或者和周邊的中心互相影響,我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先民大都進入了部落、部落聯盟的“英雄時代”,這段歷史有很強的神話色彩,但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向國家階段過渡的社會變革情況。當時在黃河中游、關中平原、河東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廣大地區,有姬、姜為主的部落群;在東方的海岱地區和淮泗,以及長江下游的三角地帶,有風、嬴、偃諸姓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漢水、長江中游一帶有三苗,或稱苗蠻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組成,他們大都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飼養、採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響,共同創造了古代文化。此外,還有“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們文化發展相對落後。傳說中:炎帝號神農氏,以神農為號,說明他們是以農業為主的氏族部落。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黃帝和炎帝部落發展成中原最有實力的軍事集團,在和東夷的鬥爭中結合成部落聯盟,東夷以鳥圖騰的少昊鳳姓部落為代表,傳說中,少昊都“空桑”(今山東曲阜)。相傳“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國語·楚語》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領蚩尤,東夷組成部落聯盟,和炎黃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發生激烈衝突。三苗又稱苗蠻,涿鹿大戰之前的主要代表就是伏羲女媧氏。傳說中的太昊之墟在今天河南淮陽宛丘,現存有古城遺址。三苗部落聯盟大致有三個部落,除了原本的南蠻,還有一個部落其首領叫驩兜,在中原的權利爭奪戰中戰敗被舜放逐到崇山,另外一支是帝堯之子丹朱後裔。傳說帝堯準備禪讓給帝舜的時候,“三苗之君非之”,丹朱借三苗兵和自己的親族和帝舜戰於丹水之浦,丹朱戰敗身亡,三苗連同忠於丹朱的部族被趕到湖南貴州一帶。三苗一度發達,發明了“五虐之刑”,並要北上爭奪更大的活動領域。驩兜部落集地古籍記載相傳為堯舜時的部落首領,四凶之一。《書·舜典》:“放驩兜於崇山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造《羲皇》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驩兜,蔡邕 比之俳優。”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其不為共工、驩兜,為堯舜之所流放者幾希!”參見“四凶”。史記史記中國古籍如《史記·五帝本紀》等有關黃帝、炎帝、共工、驩兜、三苗和堯、舜、禹等等傳說,也明顯是有關中國古代父系氏族部落聯盟或軍事民主制公社組織習俗的反映,尤其是堯、舜、禹禪讓的傳說,顯然是對軍事民主制習俗的一種絕好說明。《史記·五帝本紀》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縉雲氏有不才子,貧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又云:“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尚書又根據《史記》、《尚書》記載,堯曾流放共工、驩兜、三苗、鯀四個不服從控制的部族首領。如《尚書·堯典》云:“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這裡反映當時部落之間的爭鬥已非常激烈,共工、驩兜、苗、鯀都是被打敗的部落首領,而帝舜則是戰勝者,地盤不斷擴大,當時已統占了中原地區。五是舉賢任能。《堯典》:“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唯時亮天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由於帝舜注重選賢任能,知人善任,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記》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有人認為,渾沌、窮奇、檮杌、饕餮就是共工、驩兜、三苗、鯀。鄭氏此以堯之末年喻“亢龍”,以四凶在朝喻“有悔”說明乾卦含有物極必反的哲理。

孟子《孟子·萬章》篇舜的仁愛是否體現了公正。“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孟子·萬章》)孟子對於孟子與萬章的這一段對話,黃先生認為:“‘有罪當罰’是一條普遍有效的倫理法則,那么舜對弟象與四犯的區別對待就是不道德、不公正的。”對於此我們持相反的觀點。舜之行為正是從本相法則出發對具體事物的處理,其不僅沒有違背本相法則、沒有違背公正,正是本相法則與公正在具體事物上具體套用。共工、驩兜、三苗與鯀之罪是危及天下社稷之罪,其罪不可恕,若恕則必秧及天下生民。象雖不仁,其罪危及僅舜一人,恕而不至於禍及天下。故象雖與共工、驩兜、三苗、鯀從行為上皆為不仁,但其危害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即使從今天法律的“罪罰相適應”原則而言,舜之行為也不能說是違背公正原則。況象之不仁僅是家庭內部問題,舜恕象使其悔過自新又有何不可,象之不仁可恕,共工、驩兜、三苗與鯀不仁不可恕,可恕則禍及天下生民。歷史典故崇山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歡兜於崇山,即此。當今史家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個集團共同創造的學說,其中長江中下游的苗蠻集團,就是以歡兜、祝融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有關人士的注意。崇山在張家界市西南20公里處,海拔1164.7米,主峰面積3平方公里。其山頂今存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蹟,民間亦頗多關於歡兜在崇山征戰的傳說。堯放驩兜與崇山現今還保留著歡兜墓,關於歡兜的歷史記載散見於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詩人王維曾作《赧王墓》詩:“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餘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

相關詞條

驩兜驩兜(huān dōu),又作歡兜或驩頭,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三苗族首領,傳說因為與共工、鯀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現今的崇山在湖南張家界市,當地山上歡兜墓、...

驩兜國驩兜國,距今約4000年前,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區。《呂氏春秋》說:“縛婁國、陽禺國、驩兜國,多無君”。1這是不確切的,近年在廣東博羅縣橫嶺山發現先秦時期...

驩頭國驩頭國在《海外南經》則有“或曰驩朱國”一語,表示“驩頭”、驩朱”、“驩兜”都是漢語音譯南越語的族名。按“驩朱”與“番禺”同音,故此國即“番禺國”...

歡兜讙兜(音歡兜huān dōu),亦作驩兜、驩頭,不同記載有多種變體。相傳為苗族先民的首領,代表一個有五千多年淵源的古老部族。曾加入過炎黃部落聯盟和華夏聯盟。...

共工(神話人物)“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

四罪四罪指共工、三苗、鯀和驩兜(歡兜)。流四罪即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遷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古書有記載,且與五帝之中的舜有關,舜的功績之一就...

熱門詞條

貝果

熔岩朱古力

科搜研之女

青春期

艾倫·佩姬

Concept

胡椒蝦

花礫

摘星山莊

墾丁故事民宿

263企業信箱

我們不結婚好嗎

權證

辰亦儒

祝融

李四端

雪印奶粉

董思成

紅眼症

太委屈

元大都城牆遺址

少年

台灣海軍

WiMax

哲學之道

華擎

東福寺

鈦鍺手鍊

相关推荐

Photoshop调出日系小清新风格的巷子照片调色教程
beat365平台正版

Photoshop调出日系小清新风格的巷子照片调色教程

📅 07-26 👁️ 6110
带OLED或AMOLED屏幕的智能手机
365bet线上网址

带OLED或AMOLED屏幕的智能手机

📅 08-21 👁️ 418
官方维修店换玻璃后盖要多久时间?
365bet娱乐网

官方维修店换玻璃后盖要多久时间?

📅 08-02 👁️ 7411